首页 > 汽车知识正文

大众汽车平台 大众汽车平台架构发展历程图

2024-11-15 汽车知识
【摘要】:PQ34大众汽车的开发平台代码。P指的是平台,Q指的是发动机横置,3指的是A级车(紧凑型级别),4指的是第四代。而PQ35平台,是大众汽车于2003年首次使用的

PQ34大众汽车的开发平台代码。P指的是平台,Q指的是发动机横置,3指的是A级车(紧凑型级别),4指的是第四代。

而PQ35平台,是大众汽车于2003年首次使用的第五代紧凑级轿车平台,用前麦弗逊式悬架和后四连杆悬架结构。途观、高尔夫五、六代、途安、开迪、Scirocco尚酷、奥迪TT、A3、斯柯达明锐用的就是PQ35平台。

1、宝来——驾驶者之车

记忆中宝来是第一款引入国产的PQ34平台之车。当年可是冠名驾驶者之车,那个时候的宝来基本都是20万,为了提高宝来的含金量,大众甚至在国内推出过五缸2.3升的车型

2、朗逸的前身——第一代斯柯达明锐

朗逸作为中国最畅销的紧凑车,当然也诞生于这个平台,不过提供平台技术的可能并不是许多媒体所盛传的宝来而是第一代明锐,当然这个并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

3、PQ34中的王中王——朗逸

在PQ34平台推出时,恐怕谁都没有想到在20年后,依然可以在单一市场一年卖出近80万部PQ34平台的车,而且光朗逸销量可以达到近50万部。虽然朗逸外观发展了两代,动力系统也升级了,但是PQ34平台一直没有变,加长轴距后的PQ34平台足以满足国人的需求和路况。

4、大众蔚领 PQ34中最年轻的一位

一汽-大众蔚领与自家新宝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诚然,这二者均出自技术成熟的PQ34平台,蔚领便是从宝来衍生而来的跨界旅行车。

5、在朗逸上应该叫PQ34L,因为它的轴距比老宝来以及第四代高尔夫都是有所加长的。PQ34就出现了。P代表平台,Q是指横置发动机(L是纵置),3是紧凑型级别(2是小型、4是中型),4是指第四代,整体的含义就是大众第四代横置发动机紧凑级平台。

聊聊大众汽车MEB平台的那些事

平台是指一款车的头部骨架的基础设计,也就是前舱壁(驾驶舱与机器舱的隔板)前的部分,包括转向机构、前悬挂和前车轴,它们的的相对位置关系一经确定,不能再变。而舱壁之后的结构,可因设计而改变,如拉长轴距、展宽轮距、变换后桥悬挂方式等。而大众对于自己的平台命名有着独特的解释,以PQ35平台为例,P表示平台、Q表示发动机横置(纵置的表示是“L”)、3表示A级车(也就是我们的紧凑型车)、5表示第五代。本期,我们就带你了解几款大众车型出自哪些平台。\x0d\PQ24平台\x0d\代表车型:\x0d\大众Polo\x0d\PQ25平台\x0d\代表车型:\x0d\斯柯达法比亚\x0d\PQ35平台\x0d\PQ35平台的主要有点有:四轮独立悬挂(前麦弗逊后四连杆)、大长度激光无缝焊接、双面镀锌高强度钢板、Can-bus全车信息控制网络和全车多道涂装工艺等。目前产自PQ35平台的车型主要有速腾、途安、开迪、斯柯达明锐\x0d\PQ45平台\x0d\代表车型:\x0d\帕萨特领驭\x0d\PQ46平台\x0d\PQ46平台是生产中高级车的平台,在同级别车中首先用全球同步先进的底盘技术。前优化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挂。四轮独立悬架设计,后多连杆加横向稳定杆的独立悬架。PQ46平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运动性能更加卓越,可以提供更高的驾驶时速。更“软”的悬架系统、更轻便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子驻车系统的应用令驾驶舒适性更加完美。此外,PQ46平台令主动安全性表现更加优异。\x0d\代表车型:\x0d\一汽大众迈腾

大众有MQB、宝马有CLAR,你知道多少汽车平台么?

近期,汽车圈内许多媒体和消费者都聚焦于“大众”与“福特”两家公司的合作。简单来说,就是大众将制造一款由福特开发的中型皮卡,而福特将在欧洲市场上推出一款基于大众MEB平台生产的全新电动车。然而今天的议题并不在于这款中型皮卡的神秘姿态,而是大众沸沸扬扬已久的MEB平台。对于许多“大众粉”来说,大众的MQB平台、MLB平台等都不陌生,然而MEB平台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今天就一起聊聊。

数十年对电气化科技的探索

据外媒权威报道,全球汽车制造商在未来5-10年内总计投资30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技术研发,而其中大部分均来自大众汽车集团,并且近一半资金都将投资于中国市场。

话说回来,大众汽车集团硕大电气化蓝图的初始在哪里?答案:12年。那一年所下线的T2?多用途厢型车掀开了大众电气化的秘密篇章。在30年后,大众汽车集团利用可兼容电气化科技的MQB平台,陆续打造出了纯电续航能力与实用性倍增的量产车型e-Golf纯电动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Golf?GTE和蔚揽旅行轿车GTE,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

MQB平台的成绩固然出色,但归根到底也并非是专为电动车打造的平台。?2016?年,大众汽车集团第一次提出新能源战略规划,投入700亿欧元,并在十年内推出75款纯电动车型、60款混动车型,而这几年沸沸扬扬的I.D.系列纯电动概念车也引发了人们对大众汽车电气化科技的好奇与猜测。

属于MEB的电动未来

Modular?Electrification?Toolkit(模块化电动工具)是MEB的德语缩写,简单来说就是多款纯电动车型使用同样的零部件进行规模化生产。这不仅意味着MEB平台将担任大众汽车集团未来半数以上的电动车型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些车型能够达到零件同平台化应用和生产,大大节省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

如果要问MEB平台的优势是什么,引用大众汽车品牌董事会成员、集团数字化汽车与服务负责人?Christian?Senger的话说就是,MEB?平台能够在性能和节能方面的取舍中实现最优平衡,并且在技术与价格方面最大限度普惠消费者。众所周知,性能和节能的平衡在燃油车的领域始终是两条不可相交的平行线,但MEB平台即将做到这一点。

具体而言,就拿大众专门为MEB开发的一款电机来看,这台永磁同步电机具备紧凑、高效、强劲的特点,体积小到可以装进一个健身包里面,但同时具备150kW的最大功率和310Nm的峰值扭矩,对比e-golf的100kW最大功率以及290Nm的峰值扭矩,MEB平台的这款代号310的电机真是了不得。

而对于影响电动车承载空间最重要的电池模组来说,MEB平台的电池模组设计相比于MQB平台下诞生的宝来BEV以及高尔夫BEV来说,拥有更大的空间优势和储能优势。MEB平台所涉及的电池模组数量可以根据车型的大小自由调配,而每个模组里面又被划分为24组电芯,ID.3的电池包可用容量超过77KWh,而ID.4的电池包可用容量则达到83KWh,未来ID.Vizzion的电池包可用容量更是超过111KWh。不仅如此,较为扁平的电池模组设计也为MEB平台车型提供了更大的车内承载空间,最直观的用户感受便是后排的中间不再有隆起的地台。

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中,电气化的技术瓶颈始终都经过了历史性的突破。而面对MQB平台电动化技术所面临的续航里程不够、空间欠缺等缺点,大众汽车集团当机立断地推出了MEB平台。未来的汽车工业属于电动,而MEB将树立哪些行业性的标杆,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作者:林桦

多年以前,当一款新车出来的时候,厂商、媒体总会以配置、性能当做主要卖点来进行宣传。但近几年,如果你去买车或者看一些评测文章就会发现,都会加以某某平台进行标榜。

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像大众MQB、宝马CLAR、沃尔沃的SPA等等都纷纷进入人们的脑海中,但很少有人了解其含义。

那么这些汽车平台究竟怎么演变而来的?它会给车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还有哪些平台比较好?我们今天就来带你一一揭秘!

汽车平台究竟怎么演变而来

追根溯源,我们还要从最早起的汽车生产方式说起。

卡尔·本茨

要知道,人们早期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汽车,当时人们除了步行外,马车、牛车也可以帮助人们出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蒸汽机开始替代手工劳动,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6年用内燃机手工打造出了一台三轮汽车,标志了汽车工业新起点的诞生。

手工打造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但手工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导致效率不高,同时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就好比一项工作,你很努力,但是你是一个新手,并没有人指导完成,最后还会被领导劈头盖脸的骂一顿。

亨利·福特

20世纪初美国有位叫亨利·福特的人受不了了,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1908年开发了首条汽车流水线,而汽车在那时也开始进入百姓家中,而大家所说的: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亨利·福特为世界上的人装上车轮也就因此而来。

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车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流水线作业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同一厂家不同的车型用的材料并不相同。

这就相当于一项工作,你很努力,但是你是一个新手,同事与你一起完成,但并没有合理的规划,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

于是大众集团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了汽车平台的概念,来用于多种车型共用基本设计标准、零件通用的标准、基本上相同的车型骨架,只是在不同车型上做一些相应的改进。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进一步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这就相当于一项工作,你很努力,虽然你是一个新手,但有着完整的一套体系,在同事的齐心协助下,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

究竟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看到这儿,你肯定第一个答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确实,毕竟汽车上的零部件众多,加上全新技术的研发、设计、产品周期性测试等一款全新的车型至少要花费5-7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毕竟现在的车型更迭速度非常快。

当然除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外,还有两个好处不可忽略

第一,满足当下不同人们的需求。零部件高度通用的平台在设计和生产上更为灵活,能够快速推出适应不同市场的产品,简单点儿说就是来自同一平台的车型会有轿车、SUV、轿跑SUV等这些车型来满足不同消费者。

第二,品质和质量的提高。车辆大量通用部件的使用,会让车辆的稳定性也随之提升。

有哪些比较好的平台

说到平台化,大众MQB是被人们所熟知的平台之一,它是大众集团下的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它将22个国家,100多家工厂的240多个车型统一起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零部件交换。

它的精髓在于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模块化生产的典范,比如车身、底盘、动力甚至电子器件等方面分解为可组合、分解、更换的模块,不仅零部件模具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且装配接口也尽量统一。

除了MQB平台以外,这些平台所生产的车型也具有不错的竞争力

MLB?evo

同样大众旗下的平台,大众MLB模块化平台(Modular?Longitudinal?Matrix)用于对抗奔驰、宝马的一些高端车型,甚至隶属于大众集团下的保时捷、兰博基尼、宾利的新车也都使用这个平台。

MLB?evo是MLB进化后的平台,所带来的变化就是在于轻量化技术的加持来提升操控性和燃油经济性。MLB?Evo以纵置前驱为架构,具备轻松向后桥进行动力多样化分配的特性,所以这个平台配备四驱系统的车型比比皆是。

代表车型:奥迪A4L、A6L、Q8、保时捷卡宴、兰博基尼URUS等

CLAR

宝马全新的后驱平台(cluster?architecture),其优点就是轻量化和极佳的操控。

说到轻量化,宝马新7系是最有发言权的。在2015年的时候,7系就凭借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铝以及钢材构成的创新复合车身在第15届全球车身基准大会上获得了“2015欧洲车身大奖”。

除了轻量化外,前置后驱,发动机纵置,电瓶后置,通过有效的减重实现近乎50:50的完美前后配重,所带来的就是极佳的操控体验,这也是前驱平台所无法比拟的。

代表车型:宝马新3系、5系、8系、X3、X5、X7等

CMA

由沃尔沃主导、吉利参与,两者共同开发的全新模块化平台,CMA模块化平台(compact?modular?architecture)用于紧凑级车型的研发和生产。

CMA模块化平台定位比沃尔沃SPA平台更低,但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适用于多种车身形式和尺寸。

而且在安全性上,基于CMA打造的汽车拥有能满足并高于中国和欧美地区的碰撞标准的车身结构,同时还搭载多种智能安全系统,比如自适应巡航、疲劳驾驶提醒、主动刹车系统、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等等。

另外,CMA平台还适应从A0级到B级的不同车型开发,兼顾传统内燃机以及新能源的布局。

代表车型:沃尔沃XC40、polestar?2、领克01、吉利缤越

SGP

它是斯巴鲁着眼于未来而构筑的新一代汽车制造平台(subaru?global?platform)。

SGP平台整合了迄今为止斯巴鲁的各项独创技术于一身,比如:水平对置发动机、左右对称全时四驱系统、EyeSight驾驶系统等。

要知道,在我们所能买到的量产车型中,只有斯巴鲁和保时捷用不同寻常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带来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行驶平稳和极佳的操控感受。

此外,SGP平台带来的还有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代表车型:斯巴鲁旗下车型

TNGA

除此之外,丰田的TNGA架构(Toyota?New?Global?Architecture)也是不能不提的,它虽然不是向大众MQB、宝马CLAR的一个平台,但是一个全新的造车理念和方法论。

TNGA的诞生可以说是丰田生产理念的转变,从上至下地从企业体系、研发体系、生产体系、零部件体系对丰田内部以及合作供应商进行优化整合。

丰田旗下的大部分车型都会诞生于TNGA架构,但前驱车和后驱车,全尺寸SUV和小型车差距还是非常大的,TNGA还分为了GA-C(前驱小型车&&紧凑型车)、GA-K(前驱中型车&&中大型车)、GA-L(后驱中型车&&中大型车)三大架构。

代表车型:卡罗拉、RAV4、亚洲龙、雷克萨斯ES等

相信说到这儿,相信很多人都能大概理解平台对汽车的重要性了,挡害还有很多平台没有提及,但并不代表着这些平台的车就不值得买,买车还是要看个人的需求,但汽车生产也一直在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你有更加喜欢哪个平台的哪款车呢?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本文链接:http://www.wacan.cn/qczs/375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如果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上一篇:电动汽车特斯拉电池寿命 新能源汽车特斯拉最牛吗电池寿命是多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汽车百科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