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知识正文

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称号

2024-12-04 汽车知识
【摘要】:荣誉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中国人居

荣誉

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

合肥市概况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合肥享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之美誉,因东淝河与南淝河由此发源,故曰“合肥”;因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所在,故别称“庐州”。合肥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泛长三角区域西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的重要区位优势。市域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86.74万人,城镇化率62.4%。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赋予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合肥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及“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曾赞誉“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今日合肥,是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泛长三角”经济区天然成员,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

合肥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淮南、合九、合西铁路在此交汇,合宁、合武高速铁路也已建成使用,合肥到南京不超过一个小时,到上海、武汉只需2个多小时。合蚌客运专线正在建设,合福、合杭客运专线,合阜、合安城际铁路和合庐铜铁路即将或将要开工建设,届时合肥到北京仅需3个小时。206、312国道和合宁、合徐、合芜、合安、合淮阜、合铜黄、合六叶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到南京仅需2个小时,到上海、武汉等仅需4—5个小时。合福、合马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合肥水运经巢湖通江达海,是交通部规划中的内河航运中心,正在启动的江淮运河建设项目,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水运中心。合肥港近、远期各建一座集装箱码头。合肥骆岗机场是全国重要的国际备降机场,开通30余条国内航线和直通香港、台北的航班,今年已开通到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班,到上海只需40分钟,到北京、深圳、香港只要1.5小时,到台北只需2小时。一座新的4E级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中,预计2012年底投入使用。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合肥是一座绿色城市、生态城市,1992年成为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截至2008年底,合肥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8744.8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91%、绿化覆盖率达到4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绵延8.7公里、面积137.6公顷的敞开式环城公园,构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景交融格局,为全国所独有。在对环城园林作进一步绿化的基础上,于环绕古城的“绿色锦带”上新辟建了四处自然景区,被誉为“一根项链,四颗明珠”。在整治昔日“庐阳八景”-“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的基础上,又新建成十大自然景点及蜀山森林公园、植物园、花冲公园、杏花公园、瑶海公园、清溪公园、公园等,加上城内城外数十处街区游园相匹配,使全市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花红树绿的世界。

合肥,是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目前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十处:包公园、徽园、省博物馆、合肥野生动物园、三河风景区、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区、三国遗址公园、肥西紫蓬山风景区和肥东岱山湖风景区。合肥还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周边半径250公里内有黄山、九华山等全国著名旅游风景区。

合肥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

“包公文化、三国文化、淮军文化、佛教文化”——四大文化兼容并蓄。合肥自秦代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三国时期,魏吴在此交兵留下了逍遥津、教弩台、三国新城等历史遗迹。清咸丰年间,合肥曾为安徽省省会,1945年国民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人民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合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五代十国的吴王杨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韵味悠长的黄梅戏,淳朴的乡俗,汇聚南北风情的美食,包公祠和逍遥津,院士云集的科学岛(中科院合肥分院)和国际知名学府――中国科技大学,既吸纳了北方文化的粗犷与豪放,又蕴含着南方文化的秀媚与细腻。使其融皖韵徽风于一城,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合肥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合肥科教优势突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在校学生48万人。博士授权点138个、有24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在中部城市中名列前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中排序第一;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科教人才比例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础雄厚,是除首都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拥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合肥)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国家重点科研设施及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合肥同步装置、托卡马克系列装置、稳态强磁场等3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的主要参加单位。合肥创新能力较强,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合肥。从2001年起,合肥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搭建起国内、国际科技产业投资的平台,努力使合肥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让“合肥制造”与“合肥创造”比翼齐飞。

合肥是加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合肥工业基础较好,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家用电器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3位,汽车整车产量全国第9位。合肥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平板显示之都”,投资175亿的京东方6代线正在建设,投资20亿的合肥等离子生产线和投资280亿的京东方8代线及彩虹、中建材等配套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合肥正在向着国内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基地稳步前进。合肥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联合利华、ABB、家乐福、麦德龙等52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美国微软在合肥设立了技术中心。江淮汽车、美菱电器、荣事达电器、国风塑业、合力叉车、佳通轮胎、日立挖掘机等名企名品声名远播。合肥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

2008年,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居全国289个城市中第25位,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1位、省会城市第8位。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财政收入301.2亿元,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9亿元,增长57.8%;市国税组织收入143.5亿元,增长20.9%,地税组织收入99.1亿元,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5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分别增长16.1%和1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4.1%;人口出生率10.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5%。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均完成省控目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总体看,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已成为新时期合肥发展的重要特征。

2009年4月26日-28日第四届中博会在合肥顺利召开,借着中博会的契机,世界更加了解合肥,认知合肥。在展、大建设的推动下,合肥焕发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比亚迪在广东、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七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3万人。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股票代码:1211HK),创下了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2007年,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85.HK)在香港主板顺利上市,表现理想。截止2007年底,公司总资产额近3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比亚迪现拥有IT和汽车两大产业群。IT产品主要包括二次充电电池、液晶显示屏模组、塑胶壳、键盘、柔性电路板、摄像头、充电器等。公司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实力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客户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通讯业顶端客户群体。目前,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IT及电子零部件产业已覆盖手机所有核心零部件及组装业务,镍电池、手机用锂电池、手机按键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已达到第一位。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0、F3、F3-R两厢、F6、F8运动型家用轿车、DM双模电动汽车等。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比亚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比亚迪发展简史 1995年2月,比亚迪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员工20人左右。 1995年9月,由布吉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当时员工约300人。 1996年7月,通过ISO9002认证。 19年,通过大量研究,优化负极添加剂,可以阻滞镉金属颗粒长大,改善了电池小电流通过充电性能及循环寿命;赢得了VIECH、CCT客户的信任。 19年,公司自主研发,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并且很快投入量产;2003年8月,上海工厂投产,开始动力电池和电脑电池的研发。 1998年12月,通过ISO9001认证;同年,比亚迪公司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始向海外发展,欧洲分公司成立。 1999年,开发出当时行业内领先的SC2100P大电流放电池,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1.5亿只。 1999年4月,香港分公司成立;同年10月,初步建立深圳工业园(葵涌)并开始投入使用;葵涌工业园是一座设计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园,是比亚迪总部所在地。 1999年11月,美国分公司成立。 2000年,成为摩托罗拉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同年12月,成为摩托罗拉的供应商。 2001年8月,成为诺基亚的供应商。 2001年,自主研发的发泡镍锟焊、正极端面焊工艺,大大改善电极的集流性能,提高SC系列大电流放电性能,得到了BOSCH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只。 2001年4月,韩国办事处成立。 2002年,成为诺基亚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同年5月,比亚迪获得QS-9000认证。 2002年7月,在香港主板上市,创下了当时54只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股票代码1211-HK;同年,比亚迪被全球权威刊物《亚洲货币》评为“2002年最佳上市公司管理奖”第一名,并被全球权威刊物《财资》评为“2002年最佳中型企业上市集资项目”,比亚迪的成功上市是亚洲以至于全球财经的重要里程碑,它表明了中国民营企业正逐渐赢得世界的认同和信任。 2002年9月,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获得摩托罗拉授予的“优秀供应商”称号。 2003年,开发独特的氧化镉负极化学活化处理工艺,改善镉负极的活性,提高电池的复合氧能力,降低电池内压,大大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和快速充电性能,得到了BLACK和DECKER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4.0亿只,一举超过SANYO,达到世界第一。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100万平方米,修建新厂房,营建西安生产基地。 2003年,比亚迪收购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占地20万平方米),同年,比亚迪在上海创建上海比亚迪工业园(占地56万平方米),同时又把汽车销售总部迁到了深圳,从而形成辐射全国(东—上海、南—深圳、西—西安、北—北京)的全方位布局。 2004年2月18日,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同年Li-ion电池市场占有率为20%,位居世界第二。 2004年7月17日,比亚迪上海汽车检测中心竣工,并成功完成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的重点项目—碰撞实验室建成后的首次整车碰撞实验。 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汽车在西安宣布,首款新车F3正式下线,同时20万辆产能的新生产基地也正式落成。 2005年8月,日本分公司成立。 2005年9月22日,F3取分站上市,在济南首发,杭州、深圳也陆续上市,打破了大多数厂家上市常规,成为汽车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 2005年4月~2006年2月,比亚迪F3在10个月内获得各类奖项68个:2005年4月荣获上海国际汽车展“新车大奖”、“最佳人气奖”、“最值得期待车型”等多项大奖;荣膺“2005年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浙江分榜年度最佳新车奖;广州国际车展斩获“2005年度自主品牌年度新锐大奖”、2005搜狐汽车年度大选中摘取满意度车型的“性价比”桂冠、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共同推出的《CCTV-2005创新盛典》中荣膺关注度最高的“自主创新奖”、勇夺“2005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中含金量最重的“最佳性价比轿车”大奖、成功入选CCTV年度自主品牌评选候选车型;2006年1月18日,获腾讯网“新势力·2005时代中国盛典”颁奖晚会颁出的9个2005腾讯年度车型大奖中的年度自主品牌车型…… 2005年12月,成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事业部。 2006年6月,比亚迪纯电动轿车F3E研发成功,成功搭载ET-POWER技术的铁动力电池,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三无目标,续航里程达350km,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6年9月,MOET通过诺基亚认证,成为诺基亚供应商。同年,比亚迪销售总额129亿元,利润总额11.2亿元,纳税总额11亿元,出口创汇8.5亿美元。 2006年10月,F3尊贵版上市,再掀销售热潮。 2006年起,乌克兰开始大量进口比亚迪轿车产品;首批启运200辆比亚迪F3,这是中国轿车首度进军乌克兰市场。 比亚迪汽车精兵出战北京国际车展,中国首发硬顶敞篷轿跑车F8、世界第一铁动力技术轿车F3E、自主研发的BIVT技术的发动机在北京车展上引起了强烈震动;11月27日,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硬顶敞篷轿跑车F3荣获北京车展最佳中国首发新车大奖。 2006年12月17日,比亚迪凭借2006年掀起的“F3风暴”荣膺被誉为中国营销界“奥斯卡奖”的“2006中国十大营销·人物盛典”称号,这也是自2003年该奖项设置以来,汽车制造企业第一次入围并获奖。 2006年,比亚迪汽车累计完成销量63153辆,同比增长472%,成为增长最快的自主汽车企业。 2007年,印度分厂建立。 2007年1月,比亚迪F3单月销量突破1万辆。这是本土品牌以单一车型首次跨入“万辆俱乐部”,与伊兰特、凯越、福美莱并列成为中轿市场的“四大金刚”。 2007年2月2日,比亚迪汽车在上海与欧洲的葡萄牙、非洲的安哥拉、佛得角等国家和地区汽车贸易商正式签署汽车出口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比亚迪的海外战略开始全面推进。 2007年4月,比亚迪F3R五省先期上市。 2007年4月,比亚迪F6荣获最佳(中国)首发新车、最具上海风尚奖、最佳设计轿车奖。 2007年6月18日,比亚迪汽车的第10万辆F3轿车在西安下线。意味着这款中级车精品自2005年9月以来仅20个月,累计产量就达到了10万辆,创造了自主品牌最短时间超越10万辆的产销新纪录。 2007年7月30日,比亚迪F3R全国上市。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汽车在深圳举行比亚迪汽车深圳现代化生产基地落成暨中高级轿车F6下线仪式,这标志着比亚迪汽车进军中高级轿车市场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同时,集团总裁王传福在下线仪式上宣布了比亚迪的两大目标: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震动了汽车界和舆论界。 2007年9月3日,比亚迪F3白金版全国上市,销售火爆。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到发出2025年实现世界第一的豪言,比亚迪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的跨越,从汽车新丁到10万辆俱乐部的成长,从单一车型向F矩阵的布局。公司发展的“333”规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北上广深等十大城各有痛点

秋风送爽,叠翠流金,在国庆之际,房山区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基地迎来了长安汽车北京基地奠基仪式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这是北京市与大型央企深化战略合作、共襄发展大计的一项重要成果,项目的开工必将为拓宽双方深度合作内涵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实践载体。

长安汽车北京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作为长安集团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是长安汽车继重庆、河北等生产基地之后,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布局国内的第五大生产基地。项目总占地5000亩,总投资115亿元,整车规划产能50万辆,发动机规划产能50万辆,年创产值500亿元以上,将于2014年逐步建成,可直接带动2万人以上就业。其中一期工程20万辆自主品牌轿车2012年建成,新能源汽车明年7月建成投产。基地将运用最先进、最环保的生产工艺,全面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致力将长安汽车北京基地打造成现代化的节能、环保的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基地。

长安汽车项目落户北京意义深远,将为集聚高端汽车产业要素,构筑现代产业集群提供重要科技参照;为激活和释放首都优势,深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建新的战略平台;为推动城南行动落实,加快首都城乡一体化进程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作为长安汽车的发展平台,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规划科学,产业优势突出。其位于房山区窦店镇,毗邻京广铁路、京石高速、107国道,交通通达。基地以京西重工并购美国德尔福公司的悬架及制动系统项目为依托,以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配套设施为辅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并向以低碳产业为核心的绿色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新城方向发展。基地分为起步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四个部分。起步区规划用地面积1848亩,核心区4.83平方公里,将重点建设产业区、物流配送区和居住配套服务区。在长安汽车北京基地进驻之前,基地的第一个项目--京西重工减震器项目已建设完成。

长安汽车北京基地的落户,直接推动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的产业壮大和建设发展,从而促进了房山现代工业、经济,以至“三化两区”的全面发展。作为“两轴、三带、五园区”中的重要一环,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以低碳环保、绿色高端现代制造产业为发展核心,目标是建成生态环境优良、配套设施齐全、可持续利用的地区,将成为房山区乃至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支持。

从引进新能源 汽车 项目到打造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从争夺“小米 汽车 ”到“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将新能源 汽车 视作全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打造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的强烈愿望。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 汽车 产业重镇,再到合肥等新兴 汽车 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 汽车 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究竟哪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走在前面?各个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优势何在?又面临哪些发展痛点和难点?

以城市为坐标,今年8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持续推出了重磅系列报道——《 汽车 新商业地理 | 寻找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地》,分析解读了国内多个城市新能源 汽车 产业。

11月1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 汽车 新创峰会上,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我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面临的发展难题,为推动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的形成给出建设性意见。

《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合肥、武汉十个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靠前的城市,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推广应用等5个维度、10个指标,对各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解读。

《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 汽车 进入市场化阶段,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价值链将逐步形成,产业发展重心将发生转移,出现“以主要城市或者城市群为发展中心,形成优质产业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 汽车 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

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通过查询公开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新能源 汽车 项目产能建设规划建设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新能源 汽车 规划产能均已超过150万辆。

这五个省份中,只有广东省是传统的 汽车 强省,其余四省并不是传统的主要 汽车 生产基地,不过,毗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 汽车 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而陕西省和江西省此前的整车制造项目极少。

整体来看,新能源 汽车 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实际落地效果也明显优于我国传统的 汽车 工业重镇东北地区。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仍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相关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为主。近年来,部分二三线城市虽然有部分产业布局的举措,也引进了相关企业,但以实力薄弱的企业为主,当地产业链布局不善,这些企业的发展往往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有可能会造成新能源 汽车 产能过剩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近百家新造车公司,部分地方提供了土地、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一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建成了生产基地,但是迟迟造不出来车,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更有一批企业已经倒闭,留下了不少“烂尾”项目。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其实现在的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已经远超规划和实际需求。再者,某些地方的投资失败后,存在难以归责以及文过饰非等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布局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热度较高的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并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北上广深在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市场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

第二类是传统的 汽车 基地,但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原有的传统车企,暂未培育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新型互联网造车公司。以武汉、重庆为代表的传统 汽车 生产基地,面临着转型的难题。

第三类城市,在传统 汽车 拥有一定基础,但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当地企业,试图抓住新能源 汽车 的机会,对于引进新造车项目的态度更为积极。以合肥、南京等城市为代表,引进了一批新造车公司,从而打造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报告》指出,目前,尽管主流新能源 汽车 城市产业布局已有一定基础,但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产业发展难题亟需解决。

北京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端制造业正在往外迁,亟需引进 “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的造车项目,补齐北京在智能 汽车 和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短板,推动北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形成新能源 汽车 “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

上海的劣势在于,一是对企业端的资金支持有限。相比较而言,上海在政策层面主要以优化行政流程为主,辅以为数不多的补贴,资金方面的支持较少,某造车新势力原本在上海嘉定区建厂生产,但受制于资金链,转而投靠能给它投资入股的另一城市;二是运营成本偏高。尽管上海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但租金高,人力成本也高,更适合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不太适合处于发展初期的、规模偏小的、资金相对紧的企业;三是集成电路、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相对较弱。

广州则缺乏新能源龙头车企,尽管广汽埃安、小鹏 汽车 今年销量捷报频传,但体量仍然相对较小。其次,传统车企的体制机制模式有待激活,要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提高话语权,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此外,广州市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迫切。

深圳市一方面土地空间紧缺,需要打破行政属地概念,优化深圳各个区域间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尽管深圳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高校林立,深圳在人才方面的表现仍有差距。

对武汉和重庆市而言,一方面,当地的传统车企面临着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在新造车的投资浪潮下,都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产业活力有待激活。

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正在提速,将重新塑造产业的格局,新机遇下优胜劣汰的出现,如果转型不顺利,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影响当地多家公司,形成连锁反应。

因此,车企转型必须提速,同时,当地的产业链公司需要同步升级进步,并引入在新能源 汽车 及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优质的供应商企业,从而将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延续。

对于合肥、南京、杭州等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模正在崛起的城市而言,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扬长去短,以新思路搭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这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状态,总量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优势不足,现有产业规模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以优质整车为代表梳理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协助明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增长的实现,促进当地产业链体系的全面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第一批头部互联造车新势力,与不同的地方形成深度的合作,各个地方下一个阶段要引入更多优质的产业链企业,从而促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继续加大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车企通过市场竞争活下去,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生命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本文链接:http://www.wacan.cn/qczs/406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如果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上一篇:莲花汽车被吉利收了吗现在 莲花汽车吉利收购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汽车百科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