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知识正文

马自达发动机维修手册 马自达汽车发动机配件

2024-12-02 汽车知识
【摘要】:CA4GC18T发动机属于马自达汽车的发动机。全新马自达3依旧用车型上的1.5L发动机以及2.0L发动机,最大马力跟现款车型一样,分别是116匹和158匹。虽然

CA4GC18T发动机属于马自达汽车的发动机。

全新马自达3依旧用车型上的1.5L发动机以及2.0L发动机,最大马力跟现款车型一样,分别是116匹和158匹。虽然动力数据没有变化,能够满足最新的国六排放。

动力方面,新款阿特兹继续搭载2.0L和2.5L两款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马力并没有变化。新发动机结合柴油发动机与汽油发动机的优势,用马自达独创“火花塞点火控制压燃点火”技术,成为全球用汽油压燃技术的量产发动机。

扩展资料:

马自达汽车发动机的介绍如下:

比如马自达 CX-9 就是 2.5T 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这台2.5T涡轮增压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253马力,峰值扭矩达到了420牛米,与之匹配了6AT变速箱,压缩比为10.5:1。

全新马自达3搭载的这款第二代创驰蓝天发动机,用了无火花塞的HCCI也就是均质压燃燃烧技术,压缩比达到了18:1,热效率高达50%,综合油耗仅3.3L/100km。最大功率为116千瓦,最大扭矩为202牛米;2.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1千瓦。

凤凰网-这次让你们失望了,国产全新马自达3没用新发动机

凤凰网-新款马自达阿特兹 增2.5T发动机

修车师傅谈马自达

国产马自达车型中,部分车型用进口发动机,部分车型用国产组装发动机。马自达是一家来自日本的汽车制造商。马自达拥有许多汽车和suv车型。马自达国产车型包括吴哥塞拉、阿特兹、cx30、cx5等。

Cx5是马自达旗下的一款紧凑型suv。它的长宽高分别为4555毫米、1842毫米和1685毫米,轴距为2700毫米。

动力方面,这款车用了两款发动机,一款是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一款是2.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

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扭矩为155马力,200牛米,6000转时可输出最大功率,4000转时可输出最大扭矩。这台发动机配备缸内直喷技术,用铝合金缸盖和缸体。

2.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扭矩为196马力,252牛米,6100转时可输出最大功率,4000转时可输出最大扭矩。这台发动机配备缸内直喷技术,用铝合金缸盖和缸体。

使用铝合金气缸盖和 气缸体 可以减轻发动机的重量,从而提高汽车的机动性和燃油经济性。

马自达真正的看家绝活,不是转子发动机,也不是创驰蓝天发动机!

马自达汽车在玩电机转子发动机的情况下,称得上马自达汽车最光辉与此同时也是最阴暗的情况下。那时候的马自达汽车被日本顾客称之为炼狱马自达汽车,由于配用电机转子发动机的马自达汽车民用型车,使用寿命都但是十万千米,这就致使了马自达汽车减价都卖不掉,卖到二手车市场还没有废旧纸张有价值。直至创驰蓝天系列产品发动机的问世,才转变了这一情况。

拥有电机转子发动机的黑影,许多顾客对创驰蓝天系列产品维持着传统的心态,马自达汽车发动机经久耐用吗?小编刻意询问了一位技术专业技术员,一起来看看修汽车师傅谈马自达汽车发动机吧!

小编:我明白创驰蓝天发动机是靠高压缩比来提升热效的,那这是不是就代表着创驰蓝天发动机更非常容易坏呢?

师傅:高压缩比的确会对活塞杆、气缸缸壁等部件导致很大危害,但创驰蓝天发动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处在高压缩比工作状况,并且在生产制造时也会对对应构件开展加固。

小编:创驰蓝天发动机的优势难道说仅有节油吗?是不是也有其它领域的优点呢?

师傅:这具体看是和谁较为,创驰蓝天2.0L与同是2.0L的日产MR20对比,二者排量同样,且全是自吸,创驰蓝天在至大功率上面有优点,但最大扭矩转速不如日产。

马自达汽车PE-VPR日产MR20DD排量(mL)199819进气口方式自吸自吸输出功率(Ps/rpm)158/6400150/6000扭距(N·m/rpm)202/4000200/4400压缩比13:111.2:1运用车系昂克赛拉奇骏

小编:2.0L创驰蓝天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器发动机对比有优点吗?

师傅:那样的比照,大家以消费者的EA211发动机为例子吧,这台发动机不论是耗油量、耗油率、最大扭矩转速都比创驰蓝天主要表现更强,但马自达汽车追求完美的也有驾控感受,在驱动力_出线形层面EA211是不如创驰蓝天的。

马自达汽车PE-VPR大家EA211排量(mL)19981395进气口方式自吸涡轮增压器输出功率(Ps/rpm)158/6400131/5000扭距(N·m/rpm)202/4000225/1400-3500压缩比13:110:1运用车系昂克赛拉大众朗逸

小编:我明白高压缩比针对车用汽油的需求也高,为何创驰蓝天发动机可以保证高压缩比的并且还能应用92汽油呢?不容易产生发动机爆震吗?

师傅:创驰蓝天发动机的特征便是融合了奥托循环和米勒循环,一切正常工作状况下使用的是米勒循环,压缩比并_有13那_高;仅有长时间负荷的过程中才会变换到13:1压缩比到奥托循环,因此才可以选用92汽油。

而缓解奥托循环发动机爆震的密秘,取决于排汽管上。创驰蓝天发动机的排汽管路设计方案非常独特,1缸和4缸、2缸和3缸的排气管各自融合,随后再归纳,全部排气管的行程安排较长,防止了排气管干预,进而缓解发动机爆震。

小编:许多网民埋怨马自达汽车冷启声响大,你们怎么看呢?

师傅:全部车冷启时响声都是会比平时大,而马自达汽车声音大恰好是由于前边提到的与众不同排气管构造造成的。排汽管路长,因此三元催化器加热的时间长,在制定的情况下有心让一点混合气体去到三元催化器处再点燃,响声便会非常大。

小编:换句话说,三元催化器必须到达一定_度能够正常的工作中?

师傅:正因如此。

访谈完后师傅以后,小编也是学习培训到大量有关马自达汽车创驰蓝天发动机的高科技,与此同时也被马自达汽车的高科技钦佩,其中必然免不了马自达汽车技术工程师日以继日的开发检测。近期选用压燃技术性的创驰蓝天X早已在我国正式上市,小编也是急不可耐想要去试一试。

百万购车补贴

马自达发动机怎么样

马自达虽然是一个小众品牌,但它的技术实力一直都备受称赞,它的很多“黑科技”也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是公认的技术宅。说到马自达的技术,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大名鼎鼎的转子发动机,在1991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那台型号为13B-REW的1.3L双转子涡轮增压发动机,让马自达787B以优异的成绩夺得赛事冠军,足足领先第二名两圈,从那以后,马自达也就跟转子发动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除了转子发动机之外,马自达的创驰蓝天发动机也很出名,这是马自达目前运用范围最广的发动机技术,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旗下的车型均搭载了创驰蓝天发动机。创驰蓝天发动机最突出的优点是压缩比和热效率高,从而带来出色的燃油经济性,最新的创驰蓝天压燃发动机甚至把热效率提升至了惊人的50%,是全球量产发动机热效率的巅峰,不得不说,马自达创驰蓝天发动机的技术水平确实很高。

在我看来,马自达真正的看家绝活并不是转子发动机,也不是创驰蓝天发动机。马自达在转子发动机领域研究了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克服转子发动机耐用性差的问题,难以付诸实践的技术,不值得被吹捧,而创驰蓝天系列发动机虽然优秀,但动力性能表现都很一般,单独拿出来未必是丰田和本田的对手。那么,马自达的技术优势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匹配和调校。

匹配和调校是最考验车企造车功底的,在短时内很难实现突破,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日系车由于起步较晚,所在这两个方面一直落后于德系车和美系车,不过马自达是个例外。匹配指的是汽车零部件之间的配合程度,而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匹配无疑是最难的,这也恰恰是马自达的优势,马自达旗下的车型,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程度都很高,从而带来了极致的平顺性,动力响应也非常敏捷,这些都体现出了马自达扎实的匹配功底。

底盘调校也是门技术活,丰田、本田和日产旗下车型在底盘调校上给人的感觉,要么硬邦邦,要么软绵绵,底盘质感确实很一般,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日系车的原因。在底盘调校上,马自达要比“两田一产”优秀太多,马自达旗下车型的底盘调校往往能给人比较强的紧实感,开起来韧性十足,在追求运动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舒适性。马自达这样的底盘调校风格,既是由它的品牌定位决定的,同时也依赖它精湛的调校技术。

从整体的技术实力来看,马自达显然比不上丰田和本田,毕竟马自达的技术体系没有丰田和本田那么全面,在很多技术领域,马自达还是一片空白。但马自达的确有很多发光发亮的顶级技术,包括转子发动机和创驰蓝天发动机,而匹配和调校更是马自达的灵魂,这些都是马自达的魅力之所在。我们喜欢马自达,正是因为马自达对于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这种精神值得肯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马自达发动机怎么样

我认为马自达发动机挺好的

质量比较省油,实用性好,技术先进,故障率低。

我知道的马自达发动机有以下几个优点:

1、马自达发动机技术强,省油比较好。

2、马自达发动机质量好。

3、马自达在发动机技术上有着不同的方法和优势,在汽车行业中都有着相当高的声誉。

4、高效能:马自达的自吸发动机用了SKYACTIV技术,具有高效能的特点。

本文链接:http://www.wacan.cn/qczs/403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如果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上一篇: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研发院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研发院书记叶长青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汽车百科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